卓尼縣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凝聚合力,強化責任,深化服務,全面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切實提高了社區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
突出政治功能,使社區黨建工作從“邊緣弱化”到“核心引領”。一是精心安排部署,推動工作落實見效。縣委第一時間召開常委會議,深入學習省、州城市基層黨建工作“1+4”方案內容,對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進行專題研究部署。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城市基層黨建工作“1+4”方案,督促指導社區黨組織制定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實施方案,厘清工作思路、細化具體措施。二是提升黨內生活質量,強化社區黨組織政治功能。嚴格社區黨內生活,認真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制度,把每一名黨員都納入到黨支部的有效管理之中。積極組織黨員開展“三亮四進”及“千名黨員到社區報到”主題黨日活動,采取設崗定責、承諾踐諾、志愿服務等做法,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三是強化培訓學習,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組織社區黨建骨干觀摩學習蘭州市城市黨建工作先進經驗,邀請省委組織部組織有關負責人對城市黨建工作進行專題輔導,切實吃透文件精神,把握好工作總基調,真正做到用政策理論指導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全縣各級黨組織組織黨員集中學習城市基層黨建36次,累計參加學習人數615名。
抓實陣地建設,使社區黨建陣地從“結構單一”到“一核多元”。一是注重對標達標,推進黨建陣地建設標準化。對標《甘肅省城市社區黨支部建設標準化手冊》,按照《卓尼縣標準化樣板黨支部創建工作實施意見》要求,規范懸掛社區黨組織、居委會等標識牌,按照“十有”目標和“兩室一中心”設置要求合理布置社區活動室。二是突出功能發揮,加強“甘肅黨建APP”虛擬陣地建設。充分運用黨群服務中心實體陣地和“甘肅黨建”信息化平臺虛擬陣地,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把黨員組織起來、把活動開展起來。同時,發揮“甘肅黨建”信息平臺每月對社區黨組織黨內政治生活開展情況進行督促作用,不斷提升“甘肅黨建APP”使用率和覆蓋率。3個社區310名黨員“甘肅黨建APP”使用率為99.2%。三是強化黨建引領,營造黨群溫馨的“家”。在充分保障“紅色陣地”的基礎上,深度融合各項服務功能室,積極拓展“黨建+”業務,讓小課堂、小劇場、娛樂休憩、護理保健進入社區陣地,使社區黨建陣地形成“一核多元、共建共用”場所,確保切實為群眾提供暖心服務。
完善組織設置,使駐區黨組織從“簡單相加”到“深度相融”。一是搭建融合共建平臺,結成“一家親”。卓尼縣3個社區共有駐區單位黨組織86個,通過開展“千名黨員到社區報到”活動,已有154個駐區部門(單位)黨組織1420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認領志愿服務崗,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工作。二是健全三級聯動體系,同下“一盤棋”。規范設置社區“大黨委”,3個社區共選舉產生委員29名(其中選聘兼職委員24名),形成了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協調聯動駐區單位開展共駐共建、互聯共建,不斷推進社區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局面。三是統籌轄區黨建資源,擰成“一股繩”。建立健全基層黨建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定期研究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探索建立城市基層黨建調度通報制度、動態管理制度、督促檢查制度、跟蹤問效制度。通過召開駐區單位聯席會議,與駐社區企事業單位簽訂“共駐共建”協議書,對接需求清單,明確工作職責,落實工作任務。
凝聚黨員合力,使駐區黨員從“單兵作戰”到“合力攻堅”。一是優化網格化設置,完善社區基層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社區治理機制,全力推進城市社區“黨組織+網格化”促社會治理工作。以居民小區(樓棟)、機關事業單位、工商企業集聚地等為經緯度合理劃分網格,把黨的組織和工作延伸覆蓋到每一個角落,使黨員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及時發揮作用。二是強化骨干隊伍建設,配強社區黨建工作力量。選配社區黨組織書記3名,并為3個社區黨組織分別配備專職副書記1名、專職黨務工作者1名,協助書記抓黨建,共配備專職社區工作者40名;選配9名“零就業項目人員”充實到3個社區開展工作,著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管理規范的社區工作者隊伍。三是完善分類管理模式,激發社區黨組織活力。為使不同黨員工作職責與自身條件相適應,通過對轄區黨員現狀分析,根據離退休黨員、在職黨員、居民黨員、大中專畢業生黨員的不同特點,分別采取“關懷+服務”“目標+承諾”“助學+設崗”“云課堂+專人”的方式進行管理,進一步優化了黨員隊伍結構,使社區黨員隊伍進一步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創新服務方式,使黨員服務群眾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一是實現共治共享,完善服務水平。探索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為主導,居民為主體,業委會、物業公司、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群眾團體等共同參與的社區區域共治機制。依托“黨組織+網格化”體系,統籌網格內黨的建設、社會保障、綜合治理、應急管理、社會救助等工作,拓寬服務群眾的渠道。二是打造服務品牌,讓服務深入人心。各社區根據自身實際重點打造服務品牌,打造了“黨建引領—關愛兒童”書法培訓中心、“銀輝”老年志愿服務隊、“微光”黨員志愿者團隊。招募熱心婦女事業的女同志成立“姐妹幫”志愿者團隊,招募退役軍人成立“守護者”志愿團隊,招募水、電、暖等家政服務方面專業人員“物業小分隊”志愿團隊,并成立四點半課堂、“放學后”小課桌、“銀輝”作業幫,解決群眾關心的學生教育等問題。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線”工程,擴大服務范圍和服務內容,不斷壯大志愿者隊伍,加強社區志愿力量,傳承志愿精神、建立社區服務清單,設立民情引導員崗位,更加全面、細致地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開展錯時延時、提前預約等服務,進一步完善《社區服務事項清單》及《為民代辦服務事項指導目錄》,方便居民熟悉辦理程序。三是推行集中辦公,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整合社區辦公資源,梳理辦事流程,創新工作方法,全面推行工作人員集中辦公制度,并要求每天保證2名干部正常坐班,按照“誰受理、誰處置、誰反饋”的原則,做到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對無法立即解決的說明情況,視輕重緩急召開會議研究協商解決,對需要到鎮政府辦理的事項,主動幫助代辦、領辦,務必使群眾滿意,實現了居民辦事“最多跑一次”,社區黨組織凝聚力和號召力持續增強。(供稿:卓尼縣委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