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巨變繪就“幸福畫卷”
——甘南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回眸

放眼甘南大地,城市已踏上“時代快車”,農村也悄然“蛻變成蝶”,現代城鄉風采盡展無遺。
在城區,一處處靚麗的“巨作”,構筑了一幅動人的畫卷;在農村,群眾緊跟時代步伐,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加大、城鄉人居環境面貌變化翻天覆地……“十三五”期間,甘南州圍繞打造“藏區最干凈的城市”和“全域旅游無垃圾示范區”及文明城市創建為目標,舉全州之力深入開展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鄉建設事業迎來跨越提升期,城市功能不斷升級,人居環境顯著提升,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及社會和諧穩定帶動作用逐步凸顯,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走過了飽含奮斗和充滿喜悅的五年,住房城鄉建設工作走到了經濟社會發展舞臺的中心。
規劃引領新藍圖
“全州城鎮各類規劃覆蓋率達到100%,村莊建設規劃覆蓋率達到49%,形成了層次分明的規劃體系”。
城鄉各美其美,全靠一張藍圖管到底。近年來,我州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中心,以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鄉規劃體系為目標,進一步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工作,完成了城鎮體系規劃、城鄉一體化規劃、城市風貌專項規劃以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城鎮各類規劃覆蓋率達到100%,村莊建設規劃覆蓋率達到49%,形成了層次分明的規劃體系。全州城鄉空間布局不斷優化,城鄉形態功能不斷完善,城鄉建設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全面實施了城鄉規劃備案制度,多次開展城鄉規劃效能監察,建立實施州級城鄉規劃督察制度,采取巡查和重點督查相結合的方式,對規劃審批、行政許可、規劃政務公開等方面進行督查指導,完成了8個縣市的城鄉規劃督察。加大了違法違規查處力度,切實發揮城鄉規劃在城鄉建設中的指導性、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作用,確保各項建設按規劃按程序實施,初步建立了具有甘南特色的規劃編制、實施和監管體系。
率先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全國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區”的目標,州委、州政府出臺了《搶占“綠色崛起”制高點,打造“環境革命”升級版縱深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意見》,制定了《甘南州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總體規劃》等配套管理制度,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加強城市管理執法力度,強化戶外廣告、臨街建筑物、占道經營規范管理,全面落實門前包抓責任制,積極探索好的工作經驗和辦法,建立健全環衛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和百分考核督查制度。
城鄉建設高顏值
沿秀麗的白龍江畔而行,映入眼簾的是整潔寬敞的街道,鱗次櫛比的商鋪,錯落有致的小區。璀璨的街燈,搖曳的垂柳將縣城裝扮得格外美麗,入夜時分,廣場上飄蕩著歡樂的笑聲……這是甘南城鄉建設的一個縮影。
甘南,正趁著城市建設的東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幅壯美的現代城市畫卷徐徐展開。
“十三五”以來,我州積極對接國家、省上藏區城鄉建設發展方面的投資政策,全力搞好項目前期,以完善城鎮功能、滿足居民需求為重點,建成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89項,累計完成投資65.8億元,積極謀劃建成了一批城鎮供水、供熱、垃圾填埋、污水處理、水沖式公廁等公用設施,基本解決了全州城鎮供水不足、道路狹窄、垃圾處理無序、污染環境等突出問題。2019年末,全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25%,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8.4%(合作市93.54%)。
全州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88467套,落實中央、省級補助資金45.29億元,累計向31563戶、95021人次發放住房租賃補貼9074.2萬元,實現了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以下城鎮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解決了我州近20萬城鎮中低收入群眾的住房困難問題。放大了保障性住房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帶動社會投入近200億元,并有力保障了城鎮常住人口和農牧村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過程中的住房問題。
全州實施了以特色化和亮化為重點的“五化”建設,截至2019年底,全州城鎮所有建筑物已全部達到特色化要求。開展了以合作市為重點的城市亮化改造和提升工程,分區域、分類型對合作市區建筑、街道、公共場所、公共綠化等進行亮化,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亮化效果,明晰城市輪廓、突出城市結構、突出城市線條,充分體現濃郁安多藏區建筑風格的燈飾景觀,著力營造整潔、靚麗、文明的宜居宜業宜游城市環境,有力塑造了城鎮形象,提升了城鎮品味。
千家萬戶俱歡顏
爛漫秋日,當你行走于生態文明小康村臨潭縣八角鎮廟花山村時,會看到整齊劃一的徽派建筑,村級服務中心、景觀河堤、整潔的村內巷道垃圾分類、運送和村莊亮化、美化一應俱全……時光沉淀出鄉村的淳美與從容,演繹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住房,在老百姓心中,不僅是一個遮風擋雨的住所,更是承載希望的港灣。
近年來,為了讓住房困難群體實現“住有所居”,我州建立起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保障體系,全面實施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州委、州政府研究制定了甘南州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十三五”規劃、實施方案和“965356”建設標準,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期間1500個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任務。同時,充分利用光伏發電、太陽能熱水等清潔能源,徹底解決農牧村群眾自來水入戶、洗澡、洗臉、洗菜、洗衣、采暖、如廁、睡覺(改炕)、污水和垃圾處理等10個問題,積極攻克“改廁、改圈、改廚、改炕、改院、改房、改人”等項目建設技術問題。
農村危房改造全面推進,住建系統多次向省住建廳專題匯報爭取,共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0萬多戶,爭取危房改造補助資金9.2億元。農牧戶危房改造覆蓋率達到76%,居全省第一,極大地改善了農牧民住房安全、居住條件和農牧村面貌。通過農危房改造項目的實施,農牧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貧困殘疾人等困難群眾住房問題得到了根本性解決,為按期完成“兩不愁、三保障”工作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李建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