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甘南州:“四個結合”助推廁所革命實現“四好”目標
近年來,甘肅省甘南州把農村改廁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抓緊抓實,不斷創新工作模式,以“布局好、建設好、維護好、推廣好”為目標,將農牧村廁所革命與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鄉村旅游、脫貧攻堅等緊密結合,初步探索出一條符合高原寒冷地區改廁的新路子。
一、圍繞群眾實際需要,將改廁與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緊密結合,由點及面“布局好”。按照“因地制宜、經濟實用、宜水則水、宜旱則旱、群眾接受”的原則,區別基礎條件對廁所進行分類改造或新建。因地制宜定模式。在靠近縣城有污水管網的旅游專業村打造一批水沖式廁所改造樣板村,在城郊有污水管網的村推廣水沖式廁所,在山區及高寒地區打造一批高標準雙坑交替式衛生旱廁改造樣板村,推廣閣樓式堆肥旱廁。因戶施策抓建設。區分農戶房屋布設、院落大小、地理位置等情況,采取配套新建、改造提升等方式,對墻體歪斜,存在危險的廁所拆除新建,對主體完好、適宜改造的一般廁所升級改造,對一些高寒偏遠、水管易凍地區的廁所,嘗試使用生物降解、太陽能取暖保溫等措施,解決排污不暢問題。由點到面強推進。綜合考慮人口流動及農牧民群眾需求等因素,先在點上試、再在面上推,由村逐步推廣到各鄉鎮、各縣市。目前全州結合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改廁9.17萬戶,今年底衛生戶廁普及率將達73.1%。
二、圍繞項目施工質量,將改廁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真抓實干“建設好”。把改廁作為農牧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重點內容,精準發力、持續推進,不斷提升農牧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落實建設資金。以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為統攬,整合各類渠道資金,通過以獎代補、以工代賑、先建后補等形式,加大廁所革命和清潔村莊建設方面投入,優先對309個貧困村整村實施衛生廁所改造,確保貧困戶改廁一戶不漏。健全推進機制。完善州、縣市、鄉鎮三級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推進、親自落實的工作機制。同步成立廁所革命專項督查組,對資金撥付、工程進度、污水處理等實行駐點督查、跟蹤督辦。嚴把工程質量。落實施工、項目、監管三方協同監督推進機制,確保新建或改建廁所達到“九有四無”標準(廁所主體有房、有頂、有門、有出糞口、有窗、有坑、有蓋板、有灰土箱、有排臭管,無滲、無漏、無蠅蛆、無臭味)。
三、圍繞廁所使用效果,將改廁與群眾文明生活緊密結合,常抓細管“維護好”。把廁所建設、養護的核心放在方便群眾使用上,努力實現“建、管、用、養”一體化。統一收集清運。按照“分戶改造、集中處理”與單戶分散處理相結合的方式,鼓勵聯戶、聯村、村鎮一體化治理,建立糞污收集運輸體系。推進循環利用。積極推廣糞污肥料化實用技術,引導群眾“就近就便、漚糞肥田”,“高寒雙坑交替式無害化衛生旱廁”糞污封存半年以上直接還田為肥,“閣樓式堆肥衛生旱廁”通過堆肥技術腐熟30天以上用作肥料,實現糞污肥料利用循環化。做好后期管護。全州所有行政村成立了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理事會,將農村公廁納入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建立“五個一”(一個工作機構、一套管理辦法、一個理事會、一個管護基金、一批公益性崗位)管護機制,做到有制度管護、有資金維護、有人員看護。
四、圍繞擴大社會影響,將改廁與示范打造緊密結合,梳理經驗“推廣好”。把廁所革命作為脫貧攻堅的“升級版”和鄉村振興“基礎版”來打造,確保建設過程群眾放心、使用過程群眾滿意、維修過程群眾支持。強化組織保障。州縣逐級成立“廁所革命”專項督查組,對資金撥付、工程進度、污水處理等深入實地督查指導,建立問題臺賬,及時反饋并開展整改。健全推進機制。鄉鎮一級在環境治理方面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督查,配備專門工作人員。村“兩委”制定環境衛生檢查評比制度,對村組和室內外衛生每半月進行檢查評比,設立“紅黑榜”或“衛生先進流動紅旗”。推廣建設經驗。結合全域無垃圾示范區創建、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和脫貧攻堅等工作中的文明新風教育,廣泛宣傳使用衛生廁所的意義和效果,廣大群眾從“被動配合”到“主動參與”,逐步形成了愛干凈、講衛生的高原生活新風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