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cí bā]你可能聽過,甚至吃過,是不是香糯酥軟,甜而不膩,入口即化?但是“糌粑”是什么?可能是“糌粑”認識你,你不認識“糌粑”。
糌粑讀作( zān bā),名字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用夏河特有的物產——青稞炒面,也是夏河藏族牧民的傳統主食之一,這里的牧民一日三餐都有糌粑。如果你來這里,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糌粑。
糌粑是藏民一日三餐的主食,是用青稞炒熟后磨成的面。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干炒熟、磨細、不過篩,這樣制成的炒面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與我國北方的炒面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沖入茶水,加點糌粑面,用手不斷攪勻。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面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轉動著碗,并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面壓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揉合成團叫"粑",用手往嘴里送。
糌粑它不僅便于食用,營養豐富、熱量高,而且適合充饑御寒,還便于攜帶和儲藏。
|